過去的懷寧,滿山都是巴茅草、老矮樹,這顆藍紫色的小漿果在當地人眼中還是連名字都叫不上的“洋玩意兒”;如今的懷寧,不僅成為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更憑借85億元的年產值,讓藍莓產業成為挑起縣域經濟的大梁,成功將“懷寧藍莓”打造成響徹長三角的“土特產”閃亮名片。
1998年前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胡勇在安慶市懷寧縣種下了第一株藍莓幼苗,彼時這顆藍紫色的小漿果,在當地人眼中還是連名字都叫不上的“洋玩意兒”,誰也未曾預見,這顆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果實,竟能多年后成為改寫縣域經濟版圖的“藍色密碼”。
27年后的今天,當晨霧漫過懷寧萬畝藍莓園,三橋鎮金閘村62歲的農戶程希平正提著竹籃穿梭在果樹間,在江浙工地漂泊十余年的他在家門口找到了“金飯碗”。“以前種水稻,一畝地忙活一年也就賺千把塊,現在采藍莓,旺季一個月就能掙三四千!”他笑著擦去額頭的汗,抬手摘下一顆放進嘴里,“沒想到這洋水果成了咱的‘當家果’!”
過去的懷寧,滿山都是巴茅草、老矮樹,自藍莓在懷寧落地生根后,縣委、縣政府錨定“特色產業興縣”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發揮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作用,從政策扶持、技術攻關到產業鏈延伸,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深耕,讓這顆小小的藍莓逐漸長成參天產業。
如今的懷寧,不僅成為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更憑借85億元的年產值,讓藍莓產業成為挑起縣域經濟的大梁,成功將“懷寧藍莓”打造成響徹長三角的“土特產”閃亮名片。
“從后往前走”
其實,藍莓并不是胡勇最先看好的農產品。當時還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綠色食品加工研究所的他,想選擇一些具備市場潛力的農產品,發展食品深加工,他還特意從日本帶回來一些連同藍莓在內的油橄欖、無籽石榴、車厘子等六七個小眾作物,以用作發展食品深加工的備選。
在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條中,原料供給是決定產業能否落地的根基——沒有穩定、優質的種植端作為支撐,再先進的加工技術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出于對產業鏈完整性的考量,胡勇團隊意識到,要激活深加工的潛力,種植端先得實現從“零”到“有”。胡勇后來再提到這件事時說:“當時國內藍莓種植幾乎一片空白,從省長到農戶,沒有一個人認識藍莓,更沒人知道它能不能在中國長好。”
“安徽既有北方氣候的干爽與溫差,又融合了南方氣候的溫潤屬性”,于是胡勇便帶著團隊一起,開始在安徽全省布點試驗,從北到南,每個地方都種了一小片,觀察藍莓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性。令人驚喜的是,一年后,在懷寧緊挨高河鎮往南的地塊,所有地栽的藍莓,即便在沒有精心管護的情況下,也全都成活了。
于是2004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在黃墩鎮林場租賃了28畝山地,建成了安徽省第一個藍莓栽培試驗示范園,園里種的兔眼藍莓也順利達到豐產。基于這個不錯的成果,2006年安徽藍莓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又投建了204畝藍莓試驗示范園,這就意味著,安徽省藍莓產業化栽培的征程由此正式開啟。一直到2011年,懷寧縣及周邊縣市的藍莓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6000畝。
當藍莓種植有了一定基礎后,懷寧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考察和深入分析研判,決定將精深加工作為懷寧藍莓產業的發展切口,構建起完整的藍莓產業技術體系才能讓藍莓產業走得更遠。“在當前主流水果品類中,能在綜合價值上超越藍莓的并不多。除鮮食外,藍莓還能延伸至果汁、果酒、保健營養品、化妝品等多個高附加值領域,其產業鏈具有很強的延展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制造與營養健康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畢金峰說。
在健康消費升級驅動下,大眾消費愈發向健康化、品質化傾斜,而藍莓所具備的營養優勢與產業可塑性,使其與這一趨勢形成天然契合。于是,基于對市場需求的考量,2016年,懷寧縣正式將藍莓產業確立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聘請南京農業大學編制《安徽省懷寧縣藍莓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明確提出:“計劃到2025年,藍莓特色產業要實現‘雙十雙百’目標,即種植面積達10萬畝,深加工能力達10萬噸;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實現產值100億元。”
政府“搭臺” 企業“成角”
在中國園藝學會小漿果分會理事長、吉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吳林看來,懷寧藍莓產業二十多年來之所以能夠平穩、快速發展,有一個重要經驗是規模化經營。
在藍莓產業起步之初,為了規避國內農產品生產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分散經營、一哄而起又一拍而散的問題,充分考慮到藍莓種植業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以及技術密集、勞動密集、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產業特點,懷寧制定了支持發展的原則:建園規模要求采摘園不得小于50畝、生產園不得小于100畝。
“規模化發展,就決定了企業是核心運作主體,”懷寧縣藍莓產業協會秘書長劉心才介紹,“藍莓產業投入比較大,普通農戶既沒有這么大的投資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也弱,又與市場脫節,難以保證規范化的產品輸出。所以需要企業整合生產、加工、流通等要素,貫通供需兩端,才能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注入持續動能——既破解小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適配難題,更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推動藍莓產業從單一生產向全鏈條增值。”
“公司種植面積最大時曾達到500多畝。”在黃墩鎮栗山村,我們見到了懷寧栗山久越藍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蔡節妹。這家早早扎根懷寧的企業,已經從事藍莓種植18年之久。“當時雖然面積大,但是地塊分散,不僅配套設施難以統籌,日常管護也需要大量人手。”蔡節妹向記者解釋縮減規模的原因,后來主動把面積調整到現在的200畝,一方面是夫妻倆能更精準地把控藍莓品質,另一方面基地集中連片,可以在基地開展藍莓采摘、研學等體驗項目,不僅多了份收入,還能讓自家藍莓的口碑在游客里慢慢傳開,比單純賣鮮果的路子更寬。
企業規模化的運營形態,恰好為政府的監管調控、行業協會的協調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護航藍莓產業穩健發展,2016年4月,懷寧縣委、縣政府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辦事機構——懷寧縣藍莓產業發展辦公室,也就是后來的懷寧縣藍莓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來專門跟進和指導全縣藍莓產業的發展。“依托公益性和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藍莓中心與藍莓種植大戶及產業鏈企業深度對接,只要種植戶或企業在生產、加工、銷售中遇到難題,我們都會第一時間介入協調、幫助解決。”懷寧縣藍莓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曹良元介紹。
“做好‘土特產’文章,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關鍵是搭好臺、服好務。”曹良元說。藍莓中心的這些精準服務,正是政府力量統籌產業發展的實踐觸角,有效打通了產業發展中的堵點、斷點,將分散的市場主體、碎片化的產業資源串聯起來,使懷寧藍莓產業從“自發式生長”轉向“系統性培育”,實現規模、質量與附加值的持續提升。
在懷寧,多數的農林類種植養殖項目,通常不列為政府考核的市場化招商項目,但是藍莓產業是個例外。曹良元介紹,“從2017年開始,我們通過招商項目引進企業,持續開展市場主體培育工作,通過系統化培育為藍莓產業發展夯實經營基礎。”
目前,懷寧已培育國家級藍莓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國家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集聚規模化種植企業198家,以及10家精深加工企業,其中千畝以上種植企業7家、500畝以上企業15家、300畝以上企業60家、100畝以上企業140家。
以品質贏來市場
提到懷寧藍莓,沒人能繞開黃墩鎮——這個被稱之為“安徽藍莓第一鎮”的地方,不僅是懷寧藍莓種植的起點,歷經多年發展,黃墩鎮的藍莓種植總面積已經高達1.85萬畝,并已培育出49家藍莓種植經營主體,在懷寧縣內遠超其他鄉鎮。
黃墩鎮的土壤90%以上是紅壤、黃棕壤,黏性極強,遇水成泥巴,失水則結成板塊,極不利于農耕,被當地人嫌棄稱為“黃泥巴墩”,甚至當地還有俗語“看牛挖草根,養女不嫁黃泥巴墩”。但令人意外的是,藍莓天生嗜酸,這片pH值在4.5~5.8的酸性土壤,卻恰恰對上了藍莓的“口味”,加上懷寧北緯30度附近雨水充足、光照適宜的天然條件,使這里的藍莓長得格外好。
若說自然稟賦是品質的基礎,那優良品種便是品質的核心。“藍莓口感好壞,七成在品種。”皖西南綜合試驗站站長徐支青介紹,為了培育更優質的品種,懷寧依托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的皖西南綜合試驗站,建立藍莓種質資源苗圃和數據庫,從60余個藍莓品種中精心篩選出“F6”“L25”“優瑞卡”“薄霧”“萊格西”等10余個優質早中熟品種,還成功選育出“懷莓1號”“懷莓2號”等本土適配品種,讓藍莓更貼合懷寧的自然環境,品質更穩定。同時,懷寧還引進種植3萬畝高抗逆性且富含15種花色苷的“藍美1號”,畢金峰介紹,這種鮮食加工兩用型品種,畝均產量較普通品種高2到3倍,提取花青素的純度更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高品質藍莓提供了堅實的品種支撐。
為了持續供應市場,懷寧注重通過品種搭配實現錯峰上市。早期推廣的“優瑞卡”“奧尼爾”等早熟品種,能較周邊地區提前一個月上市,搶占初夏市場;“薄霧”“萊格西”等早中熟品種則緊隨其后,兔眼系列中晚熟品種,延續鮮果供應周期,既避免了集中上市導致的價格波動,也讓消費者在更長時間里能吃到新鮮的懷寧藍莓。
但即便如此,受自然氣候與生長周期限制,地栽藍莓的鮮果供應期仍有局限,為進一步突破時間限制、延長優質鮮果上市窗口,懷寧又探索出基質栽培這一創新模式,公嶺鎮公嶺社區幸福海岸藍莓基地的溫室大棚,便是這一模式的生動實踐。
“這種‘基質避雨栽培’模式,每年有8個月成果期,畝產可達2500斤。”基地負責人劉觀天介紹,在藍莓智慧大棚里,用椰糠、泥炭、珍珠巖等混合介質替代土壤,搭配智能滴灌與溫濕度控制系統,不僅將掛果時間從傳統地栽的3年縮至1年,實現當年栽培當年掛果,更讓果實顆粒更大、口感更脆、甜度更高,畝均產量提高2~3倍。
更重要的是,大棚基質栽培能夠靈活更換品種,“傳統地栽藍莓投資回本時間一般是5~7年,周期比較長,大棚藍莓通過提前育苗,第二年即可獲得收益,畝產能達到2000斤到4000斤,等到5~8年植株生命力下降,便可換成當時最流行的品種,避免品種落后被市場淘汰的風險。”波波果業負責人劉金龍介紹。借助5G智慧大棚,懷寧還能精準控制藍莓成長與成熟時間,讓藍莓在春節消費旺季上市,此時價格可達正常上市鮮果的2~3倍。
奔向精深加工的藍海
在懷寧,浙江藍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車間可以說是“藍莓變黃金”的典型樣本。
作為從浙江招商引資而來的全產業鏈企業,藍美股份在這里建成了全國少有的藍莓花色苷提取生產線,企業負責人許俊拿起一罐紫黑色的粉末介紹:“這就是從藍莓果皮中提取的花色苷,2到3噸鮮果才能提煉出1公斤,純度超過40%,達到藥用級標準,還被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為新食品原料。”
車間里,零下18攝氏度的冷庫中整齊碼放著冷凍藍莓,經3分鐘微波快速解凍、清洗榨汁后,果皮被送入連續提取設備,通過水提、分離純化、噴霧干燥等核心工藝,最終變成高純度花色苷。“現在古井貢酒旗下的健康產業,就用我們的花色苷做酵素原料;剩下的果渣也不浪費,做成膳食纖維粉加到烘焙食品里,膳食纖維含量超75%,還能當寵物飼料,真正‘吃干榨凈’。”許俊說,這條生產線年產8噸花色苷,讓藍莓的商品價值翻了數十倍。
如果說藍美股份主攻“高精尖”提取,那么安徽獨秀山藍莓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則在“多元化”產品上做足了文章。“我們2012年就開始做藍莓酒,算是全國較早涉足藍莓深加工的企業。”公司生產負責人汪百根站在低溫烘干車間里介紹,車間里的藍莓鮮果正以50攝氏度的溫度緩慢烘干。
“別人用70攝氏度烘干8小時,我們用50攝氏度烘24小時,雖然耗電多一點,但花青素保留率能達到75%,口感也更純正。”依托這套“慢工出細活”的工藝,獨秀山公司開發出5大系列產品,零添加的藍莓原漿因保留鮮果風味,100毫升售價近10元仍供不應求;藍莓果干、蜂蜜、醋飲等,覆蓋了從日常飲品到休閑食品的多個場景。“以前農戶擔心鮮果賣不掉,現在哪怕是小果、尾果,我們都按9塊錢一斤收來做加工,農戶根本不愁銷路。”汪百根說。
懷寧藍莓深加工能快速崛起,背后是政府搭建的產業鏈支撐。在黃墩鎮、三橋鎮等藍莓主產區,懷寧縣投資10余億元建成了藍莓產業園、綠色食品產業園,集冷鏈、倉儲、分揀、深加工于一體,2萬平方米的冷鏈集配中心日處理鮮果40余噸,為深加工企業解決了原料儲存難題。同時,縣里成立綠色食品產業鏈專班,引進王老吉等10余個深加工項目,總投資超30億元,推動全縣藍莓深加工年處理能力達到8萬噸。
從優向精再出發
作為長三角最大的縣級藍莓種植區,懷寧藍莓已坐擁9.5萬畝種植面積,85億元綜合產值,然而在“從有到優”的進階階段,規模拓展的瓶頸與深加工的現實困境,正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考題。
從規模維度看,懷寧本土土地資源已逼近飽和,讓懷寧藍莓的擴張觸到“天花板”。據懷寧縣政府相關匯報,全縣適宜種植藍莓的山場和緩坡崗地約10.5萬畝,目前已開發9.5萬畝。
為突破這一桎梏,曹良元透露,懷寧已主動啟動“走出去”戰略:積極與宿松、潛山等周邊縣市洽談合作,探索“懷寧技術+外縣土地”的協同模式——由懷寧提供優質種苗、成熟種植技術及管理經驗,合作縣區提供土地資源,雙方按約定比例共享產業收益。更長遠的規劃里,安慶市擬在全市布局30萬畝藍莓,懷寧作為核心區,將承擔技術輸出與標準制定的角色,推動區域藍莓產業協同發展。
但在吳林看來,藍莓更需警惕“重規模、輕品質”的風險。“每每看到陽光玫瑰降價的新聞,我都很惋惜,藍莓絕不能走這條老路。”他直言,當前產業最大的問題不是擴張種植面積,而是充分挖掘深加工產品的市場潛力,“從全世界來看,藍莓已被廣泛用于近3萬種食品、飲料中,可我們國內的藍莓深加工產品也就幾百種,差距還很大,市場空間其實非常廣闊。”
現實情況是,盡管全縣已集聚10家精深加工企業,開發出藥用級花色苷、藍莓露酒、NFC果汁等40余種產品,但實際運轉卻“有力難使”。汪百根點出核心癥結:“目前精深加工企業產能跟不上,根本原因是鮮食市場‘不飽和’,大概60%到70%的藍莓都直接通過鮮食渠道賣出。畢竟鮮食利潤高、回款快,一斤優質鮮果能賣20~30元,而做精深加工的原料價格要10元/斤,資金周轉和利潤空間完全不同。”
這直接導致企業更愿意把品相好的果實送往長三角商超,留給加工的多是直徑不足1公分的小果、尾果、殘次果;即便如藍美股份這般龍頭企業,雖建成年產8噸藥用級花色苷的生產線,也因原料供應不穩定,產能僅發揮六成;獨秀山藍莓公司與酒企合作的藍莓露酒雖實現年銷過億,但更多中小加工企業仍深陷“無好料、無溢價”的困境。
“必須讓‘鮮果+加工’兩條腿走路,以‘有形的手’為引導,同時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市場配置功能。”懷寧縣政府分管縣長何承海在產業部署工作中多次強調,當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降低精深加工成本,同時明確未來兩大核心方向:“一是把品牌做起來,我們現有的品牌影響力還不夠;二是引導企業在標準上下功夫,從分揀、產檢到包裝,都要建立規范體系。”
畢金峰則進一步建議,懷寧應聚焦高端加工市場,對標長三角目標消費群體,按精品化方向精準發力:“藍莓是小眾產品,不能走大眾產品的低價路線。未來的競爭,不是比誰種植面積大,而是比誰的藍莓更甜、更脆,誰的加工品更有記憶點。”
如今,懷寧藍莓的下一段旅程,早已不是“從無到有”的拓荒,而是“從優到精”的深耕——在規模擴張與品質堅守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鮮食市場與深加工領域實現高效協同,更在品牌建設與標準制定上持續發力,讓這顆源自鄉土的“藍色珍珠”,真正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高端市場扎下深根。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916/20250916_8/nmrb_20250916_13111_8.html?4QV27L1SLLPD#7)